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港拓高科產業 HTC經歷堪借鏡

9月底時,HTC宣布以11億美元出售其參與Google旗下Pixel手機的團隊及部分相關資產如專利授權給Google。有論者認為,HTC作這決定的原因是其經營手機業務不力,導致連續九季出現虧損,惟有出售業務給Google,以取得資金支持企業繼續發展。不少人為此事而感到可惜,曾風光一時的HTC今天竟落得如此田地,要出售旗下人才給競爭對手。

HTC曾是一個勵志的企業故事,它由一家代工商轉型為成功的國際手機品牌企業,公司市值在2011年一度升至338億美元。然而,自此之後,其市值不斷下跌,更曾在2015年裁員15%。由此可見,升級去發展自主品牌不一定為企業帶來成功。

鴻海專注代工業務 續擴張

相對之下,同是做代工商起家的鴻海科技一直專注於其代工業務,現時仍不斷擴張。例如鴻海旗下的富士康就在今年7月底宣布在未來四年投資100億美元在美國設廠。其實,就在HTC市值升至最高峰之前一年,富士康工廠接連發生工人跳樓事件。因此,當時富士康備受批評,面對要改善勞工勞動條件和工資的壓力。

富士康在內地僱用多達逾百萬名員工,挑戰之大可想而知。而代工廠的毛利一般都很低,難以應付勞動成本不斷上升的環境。所以,當時很多人都看淡鴻海的前景。怎料七年後的今天鴻海不但沒有沒落,還在繼續發展。這是否意味着企業存活的關鍵不在於毛利?那關鍵會是甚麼?而代工廠是否永遠都只應當代工廠?

也許,新加坡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就關於如何發展新加坡經濟發表的想法,能為上述的問題提供一些啟示。在2011年出版的《李光耀: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一書中,李光耀指出新加坡規模小,其經濟沒有所需的臨界規模,又缺乏人才,因此不太可能培養出國際大企業,反而會容易被強大的跨國企業所淘汰。李光耀認為,跨國企業會持續充當新加坡的經濟推動力,新加坡應繼續作為跨國企業的中間人,要設法找到未來會成為勝利者的跨國企業,盡可能吸引它們留在新加坡。

台市場不夠大 難敵跨國巨企

用這樣的思路去想,HTC的沒落可能就是由於其台灣本土市場不夠大,敗給強大的跨國企業如蘋果,以及有內地市場支持的華為、小米和OPPO。而鴻海的持續發展在於爭取到蘋果這家手機市場勝利者作為客戶。

跟新加坡一樣,香港的規模也小。在發展高科技產業時,應用甚麼策略?很值得深思。

(筆者過去7年文章結集成電子書《80後打工仔求生的35個方法》,有興趣可電郵到likhangw@gmail.com索取)

(刊於2017年11月23日《香港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