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打工仔可如何應對AI威脅?

最近,谷歌的人工智能電腦AlphaGo和世界圍棋冠軍李世乭展開圍棋大戰,引起世人的關注。AlphaGo最後以4比1大勝李世乭。這意味着電腦藉着深度學習,可以發展出厲害的用棋決策。也許在不遠的未來,人工智能電腦可用在實際生活,助解決目前只靠人類才能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說,很多工作可能不再需要由人來做,由人工智能電腦做就可以了。

時間精力有限 從小處改

我認為,長遠來說,人工智能電腦的快速發展很可能會為打工仔造成危機。這就像20多年前電腦開始普及,而令一些職位消失的情況相似。可以想像,從事講求理性的工作的打工仔會較容易被人工智能電腦所取代。所以,我們很可能要轉型。我認為,最困難是如何落實轉型。特別是人到中年,很多事情要兼顧,很難使出精力作出改變。缺乏精力去作改變,我們只好由小處做起,以少用精力為原則。

假設自己已鎖定轉行的方向,我們可着手學習相關的知識。若沒有精力到學校上課,我們也可以買書或上網自學。若一定要到學校上課才行,我們也可以選擇讀較輕鬆的課程,總之就是令自己培養起學習習慣。若自己已學習了一段時間而仍有興趣,就可加大學習的深度,及花更多時間在相關學習上。若自己沒興趣,那就不用改變,維持目前的學習進度就是了,不要迫自己去學得更快更多。我們寧可探索其他類型的工作。這做法背後的理念是:我們要珍惜自己有限的精力和時間。若花太多時間在自己不太感興趣的項目上,只會消耗精力,可能會得不償失。

要改變自己,我們也可透過回顧自己曾做而現在沒做的事情中去找靈感。也許我們可找到值得重新再做的事情,這或許為自己將來要轉做甚麼工作帶來啟示。這做法是受喬布斯11年前在史丹福大學發表那篇著名演說所啟發。在那演說中,他分享了一個關於串連點滴的故事。他談到當年造出的第一部Macintosh電腦就有着優美的字體,是與他從大學退學後去上其感興趣的書法課很有關係。他回顧說,如果他沒有退學,就不會上那書法課,個人電腦現在就可能沒載有那些優美的字體。當他在大學時,他當然無法預見這些點滴最後會連結在一起。但當他事後回顧,就發現這連結是非常清楚了。

我自己是一個平庸的人,當然不能期待自己能如喬布斯般做出改變世界的事情。然而,也許我可以像喬布斯般將點滴連結在一起。而我可以更進一步,盡力去將現在和過去的點滴連結在一起。

(刊於2016年3月29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打工仔求變 才能戰勝AI威脅》)

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打工仔可如何應對突破性科技的威脅?

去年11月,大型網上購物網站亞馬遜(Amazon)在美國西雅圖開設了第一間實體店。最近更有網上傳言,亞馬遜有計劃將實體店增加至400間。

雖然傳言未經證實,但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我認為,進攻實體市場將會是現時在網上賣貨的亞馬遜一大重要戰略。以圖書銷售為例,現在亞馬遜已是網上的市場領導者。若要成為消費者買書的主要渠道,亞馬遜必須將傳統綫下書店的主要營運者剷除。這樣的話,亞馬遜的議價能力會大大增強。

新企業崛起 搶佔市場

例如亞馬遜從出版社或批發商採購圖書時,可爭取到較便宜的價格。另一方面,假設亞馬遜已成為圖書零售的綫上綫下市場上的主要領導者,消費者沒有其他類似的選擇,亞馬遜大可提高圖書的售價而其銷售量相信不會大跌。

其實亞馬遜的發展有點像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 M. Christensen的名作《The Innovator's Dilemma》所談到的很多新企業的發展模式。當某一類產品或服務的市場上出現新技術,很可能會使市場的形勢改變,而一些新企業會崛起。一開始的時候,新企業藉着善用突破性科技(disruptive technologies)推出新產品或服務。根據書中所說,通常突破性科技所設計的產品功能都及不上當時市場上主流產品的性能,但有某些邊緣客戶重視的特色。

這類產品通常比較便宜、操作簡單、體積較小、容易使用。突破性科技的產品在推出時,在主流市場上不太受歡迎。然而,隨着其後突破性科技產品的性能獲得提升,它們有機會變得極具競爭力。出現這情況的話,原來主流產品所佔的市場份額便大跌。而當生產主流產品的企業發現這威脅時,可能已太遲了,難以作出反擊,以至重新搶回市場份額。

威脅主流企業 掀裁員潮

我認為,對實體零售書店而言,網上書店就是突破性科技。而對傳統媒體而言,網媒就是突破性科技。如將這概念引用到政治圈,相信對傳統泛民主派而言,部分本土派提出的勇武思想很可能就是「突破性科技」。

對於打工仔而言,其中一大挑戰是所從事的企業因受到突破性科技設計的產品或服務的威脅而收縮業務,繼而裁員。所以,打工仔應認真思考如何應對這類產品或服務的挑戰。

我認為,打工仔可考慮做一些與突破性科技有關的小項目。例如從事傳媒的朋友,可嘗試成為一個博客或YouTuber;而受僱於傳統零售店的朋友,可嘗試在淘寶上開網店。做這些事情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深刻地認識突破性科技所設計的產品或服務,從而提升自己在職場上的競爭力。

(刊於2016年3月9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掌握突破性科技 打工仔才能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