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2日 星期四

完善公院醫療 減「下流老人」

近日流感問題嚴重,新春假期期間,不少公立醫院的急症室輪候時間更長達8小時,暴露香港公立醫院床位和醫療人手不足的問題。這使人聯想到,一旦不幸患了大病,到公立醫院求診是否最合適的處理方法?

香港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長。今年1月27日網上一篇《記者手記:在香港公立醫院體驗分級診療》引述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專科門診緊急和半緊急個案輪候時間中位數分別長達2周和8周,而穩定類個案輪候時間則由數十周至上百周。

最近在TOPick.hket.com一篇訪問一個鼻咽癌病人,盡管他在確診後已被安排於政府醫院接受治療,最後卻決定到私家醫院求診。原因是他想盡快得到治療,否則病情會惡化。他之前在政府醫院接受檢查,已經歷兩個月才確診。之後還要多等一個月才可接受治療。後來他去看私家醫生,第二天再作檢查,當晚已可確診,一周後就可接受治療。

公院輪候時間長 恐礙治療

受訪者這次在私家醫院接受療程,包括診症、10次化療和35次電療,及一次手術,總費用高達70萬元。幸好,他之前購買醫療保險,相關醫療開支可由保險公司支付。否則,到私家醫院接受治療的決定,會為他帶來沉重的金錢上的代價。

據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的網頁刊登的文章指出,大腸癌患者生存率及復發率,與發現和接受治療時間的早晚有着極大關係。因此若不幸患上重症,我們不能排除會作出到私家醫院接受診治的決定。但這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有機會要面對高昂的醫療支出。

醫藥費貴 收入一般都變赤貧

因患上大病而要付出龐大醫療開支,能使一個人階級下流。即壯年時是賺一般收入的人,到晚年時卻成為赤貧的老人。2015年在日本出版的暢銷書《下流老人》就歸納到,即使收入達平均水平,一個人在55歲後生大病而需付高額醫藥費,就有機會成為生活艱難的「下流老人」。如港府着力減低市民求診的輪候時間,大家就不用為了更快得到治療而去私家醫院求診,避免付出高昂的醫療支出。

針對香港醫療問題,上月底的財政預算案就公布,2018-19年度公共醫療開支的增長將高達13.3%。這反映港府改善公共醫療服務的決心。然而,增加支出是否代表香港公立醫院床位和醫療人手不足,能在短期內得到解決?我對此抱有疑問。

令人擔心的是,公立醫院床位不足是由於公立醫院的不足夠。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也撰文指出,早前他帶學生到醫院進行教學,發現每個角落都放滿臨時病床,走廊的消毒洗手盆被病床攔着。這或意味即使公立醫院有更多的錢買病床,卻可能沒有地方放置。至於針對醫療人手不足的問題,財司談到正與教資會商討於未來3年,增加醫生、牙醫、護士和相關專職醫療人員的資助學額。然而,培養醫療人手需時,遠水不能救近火。所以政府應為如何在短期內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更多資訊,讓公眾有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