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投資股票有什麼原則?


最近通脹壓力重現,房價持續上升。一向沒有投資的朋友,是否應考慮將手上現金轉為資產,以保持手上財富的購買力呢?

畢竟目前仍有很多支持物價和房價上升的因素,包括各國濫發貨幣而引起的輸入性通脹、美國推出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有限的香港住宅供應量、銀行利率低企、已形成的通脹預期等。然而,短期內,大部分打工仔的工資很可能追不上通脹和樓價或租金升幅,每月能儲蓄到的財富只會愈來愈少。我知道還有很多朋友會將錢存放在銀行,而不會把錢投入資產市場,以購入房產或股票等。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要在資產市場賺錢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況且,如果不幸在資產價格處於高位時入市,更會使自己損失慘重。

置業夠實質 惟首期難籌 

假如你在1997年買了樓,就要面對樓價大幅下跌的情況,多年來忍受當負資產的痛苦,直到13年後的今天,樓價才回升至接近當年的水平。雖然推動資產價格上升的因素仍有不少,但導致資產下跌的風險也存在。你能肯定目前香港樓價不會再大幅下跌嗎?

當然,投資保值不是應對通脹的唯一辦法。我們可以降低生活質素。例如面對愈來愈貴的食物價格,我們可以吃得便宜一點,吃少一點;面對高昂的樓價和租金價格,我們可以搬往一些較偏遠的地區,或面積小一點的單位。

可是,作為一個沒有投資經驗的人,不想降低生活質素,而願花時間學習和願承擔投資風險,又可以如何開始呢?資產的類別和方法五花八門,很難說哪一種才是最好。無疑,物業是其中一種很好的實物資產,但有很多朋友未必有足夠資金支付首期以買樓。相反,股票的入場費較低,不失為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

我自己一向也有投資股票,但回報總是不太好。最近重新認識和思考投資股票的方法,有了新的體會,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保本止蝕 指數基金風險低 

1. 保本止蝕很重要。假如股票價格跌了一半,是需要升回一倍才回到原來的價格。在股票市場上,價格能持續上升的股票很少。找一隻價格將升一倍的股票很困難。你能保證手上的是好股票嗎?

2. 大部分人同時相信的事情,很可能是錯誤的。過去,市場情緒很樂觀的時候,通常都是股市短期見頂的時候;市場情緒很悲觀的時候,很可能就是短期見底的時候。

3. 銀行利率是買股票的機會成本,利率與股票價格的聯動關係很強。

4. 對大部分業餘投資者來說,買指數基金可能是最好的選擇。既可以分散風險,又不會使回報跑輸大市。

5. 捕捉股價低位時買入和股價高位時賣出股票都是很困難。

6. 朋友間能在資產市場賺大錢的人,都是對價值投資有深刻了解。

也許大家未必同意上述的想法,然而未來通脹很可能會愈來愈嚴重,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和想好認對方法。

(刊於2010年11月29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初哥抗通脹 要學價值投資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為何認為80後面對的困難較大?


「也許工作很難,就難在勞動資方各有各寄望,怎麼辦?幹不幹都難,又背負超重責任兼要對老闆面露歡顏。想去浪漫,又怕冇工返,想去飯局,老細卻要加班,然後做得多薪水少點會有發達,仲擔心有人覺得我懶。」這是最近在網上流行的一首改編歌歌詞。不少網友留言說,歌詞道盡了他們的心聲。難怪這首《工作很難》在短短兩周內,就有多達20萬個點擊率。
97出道遇「風暴」 失業率大升
在香港工作真的不容易。為了應付堆積如山的工作,很多時候我們也要加班至晚上八、九時,有時甚至在假日還要繼續工作。然而,即使工作如何繁忙,上進的朋友還是會在公餘進修,以維持自己在職場上的競爭力。結果休息時間不足,弄得身體也差了。
有時我也反省,我們這些80後常慨歎搵食艱難,是否我們不如前輩般「捱得」?我沒有答案,畢竟這是難以驗證的。不過數據說明,80後面對的就業市場較上一、兩代人出道時為差。
80後出道的時間剛好是1997年下半年第一批。而不幸地,當年的七月就爆發了亞洲金融危機,隨後就業市場便急速變差。如果那些80後有機會繼續升學,他們大學畢業的年份大概是2002至2003年。那兩年的失業率分別高達7.3%和7.9%,為近28年來最高的水平。
香港統計處由1982年至2009年的年度失業率數據顯示,1997年後大多數年份的失業率較1997年或以前為高。而1998年至2009年期間的平均失業率為5.5%,而1982年至1997年期間則為2.5%,相差值竟然高達3%。
成家立室之時 樓價再創高峰
當80後開始要成家立室的時候,卻要面對處於歷史高位的樓價。今年是2010年,第一批80後踏入30歲,亦即是到了適婚年齡。我有不少朋友就在近期結婚。當中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在婚後搬出來住,這就使他們面對高昂的居住成本。根據一間地產經紀公司提供的數據,現時的樓價和租金雖仍較97年最高峰時期分別低21%和10%,但原來已重返97年年初水平。
而另一方面,很多朋友的父母也踏入退休年齡。對於不少出身自中低階層的80後來說,供養父母的負擔也委實不輕。上世紀70年代中期,香港家計會開始推行「兩個夠晒數」家庭計劃運動,身邊朋友通常只有一個兄弟姐妹。相比之下,上一、兩代人的家庭成員數目較多,一對父母可能會生四、五個孩子。意味着不少80後在供養父母的支出,很可能較上幾代人高出一倍以上。
兩個夠晒數 供養父母成重擔
我不敢說,上述這些普遍80後面對的困難,是造成一些80後在近年的遊行集會上,表現得比較激進的原因。但我相信,80後在職場上的經驗和對買樓的需要,均會助長他們比較支持維護勞工權益和遏抑樓價的政策。可以預期,隨着更多80後步入三十而立之年,而父母逐步退休之時,他們面對的矛盾將會愈來愈尖銳。
有人會說,隨着嬰兒潮世代逐漸退休,80後就會有更多晉升的機會,事業應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不要忘記,現時香港有不少行業正出現工種北移、產業轉移、亞太區總部遷移等趨勢,就業情況也不是很樂觀。我認為,如果政府不正視這些問題,可能會為香港社會埋下不穩定的種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6rpAN-7v7s

(刊於2010年10月11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80後「工作很難」 道盡社會矛盾

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如何評估產業或工種的前景?


最近香港就業市場繼續好轉,失業率回落到去年初以來的低位。但我不認為大家可因目前的好景而掉以輕心。我們面對的威脅-內地服務業的競爭,並沒有消失。大家應趁現在的景氣而盡快決定認對的策略。畢竟,旺市就是最好的轉行時機。

由於香港人和內地人的工資仍有很大差距,而工作能力卻逐漸拉近,工種北移、產業轉移、亞太區總部遷移等趨勢仍然會繼續。預期有行業將會出現結構性的失業問題,就如30年前的製造業一樣。當然,身處不同行業、工種、職級的打工仔所受的影響都不同。為了判斷受影響的程度,也許大家可以思考以下的問題:

一、自己從事的行業會受多大的影響?會否如當年製造業般全面北移?

二、自己從事的工序會否留在香港進行?因為可能會出現的情況是,低端工序被搬走,而高端工序則不受影響。

80後基層難升職 隨時被炒

不能忽略的是,內地消費市場的起飛也會為香港打工仔帶來機遇,因為香港企業可以依靠輸出資本和技術,而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被派往內地工作的中高層管理人員也會因而受惠。

然而,不少80後仍在企業的基層打滾,短期內難望獲得提升。一般來說,企業不會派基層員工開發內地市場。另一方面,工序北移卻會使他們的飯碗受威脅。如果最後被裁員而又未能在港找到工作,就只好北上,但卻要接受比較低的工資。

所以,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屬於受威脅的一群人,也許是時候評估一下自己能否在短期內獲得提升為中層管理人員。否則,大家可以考慮轉為從事更高端的工序,或作轉行的決定。

轉行與否 應考慮市場前景

要預知哪一個行業可以在香港繼續興旺談何容易。不過,如果產業或工種符合以下的條件,其前景應會很不錯。

一、能受惠於急速增長的內地經濟或需求。

二、同等類型或質素的產品或服務是內地所不能提供。

三、生產工序一定要在香港進行。

例如證券業就符合以上的條件,卻面臨不確定性。中長期內,中國內地終會開放資本帳,到時就要面對上海的正面競爭。另外,教育和醫療服務也符合上述的條件,不過這兩行業的大部分機構仍未能賺錢,要接受政府資助,發展受限制。也有可能是一些現時還沒有出現的新興產業,惟有留待大家去發掘。

要作轉行的抉擇確有難度。另一個方向是留在本行,自行創業。我曾在此欄提議大家返內地創業,藉着當地廉價勞動力和互聯網,承接國外企業的外判生意。詳情可看「網上接外判港商可拓新天」一文。

(刊於2010年8月30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內地威脅大 青年要懂走位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如何承接歐美企業外判出來的工序?


朋友現時替一家珠三角港資企業工作,其主要業務是生產產品出口往歐美市場,然而,今年以來的民工荒促使勞工工資大幅上漲,對公司帶來沉重的經營壓力。管理層正考慮將廠房搬到青島。朋友擔心搬廠以後,他會失去工作。

我認為,朋友的憂慮不無道理。為了減省人力成本,最近很多企業如富士康也加緊從深圳工廠的生產綫搬往四川、河南、河北等勞工工資較低的地區,而傳聞富士康會將其深圳廠房的勞工數目,由40萬人減至10萬人。

內地高端人力過剩 港商契機

原材料和勞工價格急劇上升,人民幣又開始升值,有點像2007至08年的情況。部分捱不住的廠家未必會選擇搬遷,而會選擇結業。新一輪的倒閉潮是有可能發生的。面對上述形勢,朋友正在考慮是否作轉行。

不過,與民工荒同時發生的竟然是「大學生就業難」。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多達630萬人,今年政府高度重視,實施「2010高校畢業生就業推進行動」,以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率。

上述兩個看似矛盾的現象,似乎預示着我們的出路。大學生就業難,意味着內地高端產業勞動力過剩,抑制這類勞工未來幾年的工資增長。對港商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很大的商機。

30年前,港商將工廠生產綫由香港搬往內地,利用便宜和龐大的勞動力,大大擴大了生產規模,出口產品往歐美賺取大量金錢。今天,港商將後勤部門搬往內地,減省不少成本,然而,此做法只可以節流,卻不可以開源。

不過,如果能夠承接歐美企業外判出來的工序,那就不同了。工序外判的模式最近有新的發展。過去,主要是跨國大企業將工序外判給境外承接企業。近年,受益於Elance.com、Domystuff.com、Brickworkindia.com、Guru.com等外判網站平台的興起,連中小企業也可以很容易地將流程外判出去。

會計行政設計 均可外判

從這類網站觀察到外判工序的類型很廣泛,包括軟件開發、會計事務、行政、銷售、設計工作、法律服務等。這潮流似是方興未艾,以Elance.com為例,今年首季外判承接企業和人士在此網站所承接的生意額,就比去年同期多達40%。

不過,似乎比較少香港企業在這網站承包工作,相反當中主要是美國和印度企業。美國企業通常承擔如公關、企業策劃,市場營銷,品牌建立等收益較高的高端工序。而印度企業則較多從事如簿記、呼叫中心等收入較低而相對低端的流程。這是否意味着,香港企業在離岸服務外判業中難佔一角色嗎?

對此,香港貿易發展局年前發表的「內地香港合作承接國際服務外判」研究報告就提出,「香港憑藉本身的優勢,是內地後勤辦事處與離岸客戶的理想仲介,更可成為面向客戶及軟體工廠的品質保證中心」。

自金融海嘯爆發以來,發達國家的很多企業為了減省成本,正努力將非核心業務外判出去。也許,為考慮是否轉行而煩惱的朋友,可以針對此一趨勢,返內地創業,藉着廉價勞動力和互聯網,承接國外企業的外判生意。

(刊於2010年7月19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網上接外判 港商可拓新天

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為何租樓是應對周遭環境急速變化的選擇?


不少80後抱怨買不起樓,畢竟很多人工作了只短短幾年,難以儲夠買樓首期。當樓價急升,但工資增幅又跟不上,離儲夠首期的目標只有愈來愈遠。也許大家不需要為此而感到無奈,沒有能力買樓不一定是一件壞事。
無力買樓 焉知非福
國際著名企管大師大前研一在其著作《M型社會》和《即戰力》建議中低階層打消買樓的念頭。最主要的原因是,對大部分人而言過去「加薪、升職的年代已經結束了」。買了房子的人很可能要長期地將一半或以上收入用作償還房貸,能用作支付其他生活開支的資金會很緊絀,結果為自己帶來沉重的生活壓力。
大前研一進一步指出,沒有買樓的人其實是擁有一項重要優勢。他們可以隨時「讓自己大轉變和下賭注」,例如把握「因為晉升,必須到海外任職」的機會,投身一個有潛力的新行業,甚至是創業等。
當然,如果你認為樓價不會下挫,又或如果你是一個公務員,未來收入穩定,沒有失業危機,不用到國內或海外任職,不會轉行,大前研一的建議其實是沒有太大參考價值。
掌握靈活度 更勝高壓供樓
相反,對其他人來說,「靈活度是很重要的」。過去十年,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被譽為是有前途或經濟支柱的行業的職位出現供過於求,先是資訊科技界,然後是貿易業、物流業。究竟未來20年的發展會是怎樣?我想誰也說不定吧。最近,國家正加緊發展服務業。這對香港服務業從業員是機會,還是威脅?究竟有多少人可以從中把握機會?又有幾多人會被淘汰?
無論如何,我相信,我們將來是很有機會會選擇到內地工作。因為自己從事的行業在香港可能已是夕陽行業,但在內地卻仍有很大發展空間。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很可能要接受較低工資。但如果要供樓的話,就不容易作出上述的選擇了。
所以租樓不失為一個應對周遭環境急速變化的選擇。當然,我們不能忽略租樓的風險和缺點,例如租金可能會不斷上升,租約期滿可能要搬家,20年後還要租樓住而非擁有一個已供完房貸的單位等。令人頭痛的是,最近租金升幅的確很驚人。根據美聯物業編輯的全港租金走勢圖和全港樓價走勢圖,今年4月全港主要中小型私人屋苑平均呎租比去年4月增長高達25%,比同期約24%的平均呎價升幅還要多一點。
租金不停飈 市民難安居
也許鄭汝樺局長說得對,她最近談到「政府致力為市民安居樂業,有責任令市民居者有其所,但家家有層樓卻不是現行政策」。可是,對於很多不合資格入住公屋的市民來說,多達兩成的租金升幅恐難讓他們安居樂業。
最近房協表示正研究推出更多中產廉租屋,但指出要求政府多撥土地興建此類房屋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我想,如果政府再不正視這個問題,年輕人必有很大怨氣。如果再有重大社會事件發生,所激發的群眾抗爭活動很可能會比反高鐵那一次更有震撼力。

(刊於2010年6月8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買樓難租亦難 青年怨氣炸彈

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為何提升競爭力未能真正地解決困擾自己的問題?


朋友們普遍認為,如果要成為中產階級的一分子,80後比前人要付出更多的代價和承受更大的壓力。而且,基於某些行業的結構性問題,他們更要擔心收入可能會不升反降,成為低收入的一族。
問題一早有 只因海嘯表面化
這些問題不是今天才發生,只因金融海嘯而表面化。早在03年出版的《香港中產階級處境觀察》一書中,作者呂大樂教授和王志錚博士已解釋道:「因企業彈性化、全球化、資訊科技等因素而起的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支持着舊日中產者事業的物質及組織基礎已發生了重大的轉變。」而「過去一直支持中產階級的職業生涯的兩大制度性因素——科層制度下的經營管理人員的晉升軌道和歷史悠久的專業制度——已起了變化。」
為了獲取中產生活,身邊很多朋友很努力作自我增值,例如考取更多專業資格、文憑等,以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對於上述做法,《香》書作者卻認為,「今天的中產階級其實未有真真正正地解決他們感到困擾的問題」,而「是以最積極的態度來迴避結構性的、制度層面的問題。」
作者的看法很特別,因為一向認為靠自己是解決問題的最直接和可行的方法。估計作者的意思是,如果70、80年代香港中產階級的興起是受惠於科層和專業制度的建立,那麼制度的逐漸瓦解同樣可以使中產階級的萎縮。假如制度的瓦解是大局已定,而又沒有新制度的建立或新增需求提供中高收入的職位,有一部分原本屬中產階級的人會漸漸成為中下階層。個人的努力不是沒有用,但要有回報可能愈來愈小的心理準備。
致富難靠學歷 炒樓邁小資
面對新時代,如果想獲取相對富裕休閒的生活,大家可以考慮另一個選擇——爭取成為小資產階級(小老闆或自僱者)。如是者,大家不再需要追求學歷、專業資格,反而要努力累積資本。盡管最近中大的研究指香港的創業率比世界上大部分地方為低,但其實已有許多香港人朝着這個方向做。不過,他們不是創業做生意,而是炒樓或買樓收租。
所以難怪不少80後抱怨買不起樓,畢竟很多人工作了只短短幾年,難以儲夠買樓的首期去參與這個小資產階級的遊戲。當樓價急升,但工資增幅又跟不上,離儲夠首期的目標只有愈來愈遠。看來,無論要成為小資產階級或中產階級,對80後來說均有一定難度。
有趣的是,面對階級下流的危機,國際著名企管大師大前研一在其著作《M型社會》沒有教大家以當小資產階級為目標,反而叫大家不要執着買房子。至於原因為何,希望下次再談。

(刊於2010年4月26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中產「下流」 80後努力回報小

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工種北移如何影響80後打工仔?



反高鐵事件觸發社會輿論和政府關注「80後」年輕人問題。不過,我認為反高鐵只是其中一個「80後」關心的議題而已,因為「80後」正面對一個更切身的問題。老實說,我身邊的朋友最近仍為前途而憂慮。大家不是怕「上唔到位」,而是擔心現時幹的工種在幾年後會在香港消失。這個情況已在貿易行業的後勤職位出現了,相信很多行業和後勤工種最終都會這樣。
工種北移 投機炒樓更勝勤奮
最近香港就業市場好轉,失業率回落到去年初以來的低位。可是,大家都知道,基於香港人和內地人的工資差距、工作能力的拉近,工種北移、產業轉移、亞太區總部遷移等趨勢應該不會改變。因此,受影響行業的失業問題是結構性,而非周期性。
工種北移不止影響「80後」,而是每一個世代。面對這情況,大家都很無奈,也有一點迷失。大家開始發現,如果工種最後還是會消失,努力工作也是徒然,也許能讓自己遲些才被淘汰。但到最後還是要轉行,又要由零開始。有時甚至會想,大家應否放棄辛勤工作,多花時間鑽研炒賣?
也許,我們的政府已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去年提出要推動六項具競爭優勢產業的發展。成功的話,大家將來可以有新出路。可是,過去政府也曾說過要推動香港成為數碼港、中藥港、硅港、鮮花港、國際設計及時裝中心等。但到現在,還未見到上述相關產業能發展到一定的規模。
新產業難創新職 憂薪金縮水
如果「六項優勢產業」如上述例子般「雷聲大,雨點小」,未能提供大量相對高薪酬的職位來吸納因工種北移而要轉行的人,很多人的薪金將可能要縮水而成為低收入的一族,為香港社會埋下不穩定的種子。特別是,當中有不少人是大學畢業生,他們有作生活水平下降的心理準備嗎?
面對樓價向上、工資不升反降的情況,相信他們到時一定會有很大怨氣。如果再有重大社會事件發生,所激發的群眾抗爭活動很可能會比反高鐵那一次更有震撼力。
話說回頭,與其靠政府,不如靠自己吧。身邊很多朋友很努力作自我增值,考取專業資格、修讀碩士課程、學習外語等。更有趣的是,不少有實力的人已選擇離港北上發展。畢竟,很多行業在香港已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對個人來說,這是一個很合理的選擇。但對香港來說,人才外流卻未必是一件好事。

(刊於2010年3月8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人才北上自保 香港響警鐘

2010年1月23日 星期六

為何香港可考慮發展服務外包業?


上文談到香港人應承接發達國家的人的工作,以應對後勤工作北移的趨勢。根據去年瑞銀公布的「2009價格及收入」研究報告,香港人均稅後淨收入位列全球第37位,為全球收入最高的蘇黎世人民的一半以下。理論上,以目前的工資水平,香港人在國際間應仍具有競爭力。
外包城市 發達城市也上榜
文章在網上刊登以後,有網友回應道:「為何發達國家要將工作外判予香港人做?既然內地人有能力承接香港的後勤工作,為何不能夠幹其他地區的?」這個問題問得好。其實我也一向以為,發達國家的企業只會轉移其後勤業務至營運成本便宜的城市。因此,香港實難以與發展中國家的城市競爭。
港存優勢 爭高增值外包生意
投資顧問公司Tholons去年10月,公布的全球8個主要外包城市排行榜中,就有7個是位於印度和菲律賓。然而,有趣的是,剩下的一個席位竟是由發達國家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所佔據。畢竟,根據前述瑞銀發表的研究報告,都柏林的物價水平(已將租金計算在內)其實是跟香港的差不多。再者,都柏林的人均稅前時薪比香港還高出一倍以上。
Tholons的報告指出,都柏林承接的後勤業務主要是業務分析、財務會計、產品開發、醫療保健、法律服務等。而其競爭優勢在於有大量高質素人才和能提供高增值服務。
我以為,這些不也是香港的強項嗎?但為何香港沒有成為世界上主要的外包城市(即使在Tholons公布的全球50大新興外包城市的排行榜中,也未能找到香港的名字)?究竟都柏林的服務外包業有甚麼優勢,而香港是沒有的?香港可以做些甚麼,以能夠與都柏林爭奪高增值的外包生意?我呼籲有關方面,如政府的中央政策組、各大智庫、各大學的研究機構等,就此課題作研究。
巨企減省成本外判 港抓緊機遇
老實說,我很擔心後勤工作北移的趨勢,在未來幾年會對香港的就業市場造成重大的衝擊,很多朋友結果要被迫轉行。但如果服務外包業可以在香港發展起來,後勤業務可以由成本中心轉型成出口導向型的利潤中心。如果後勤業務可以帶來利潤,本地企業家便有更大的誘因將資源投放在後勤業務,以提升服務去爭取外國大企業的外判合約。
自金融海嘯爆發以來,發達國家的很多大企業為了減省成本,正努力將非核心業務外判出去。假如香港能夠把握這機遇,就能大大地增加香港人的就業機會。

(刊於2010年1月23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拓高質服務外包 增青年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