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如何改變自己?


展望未來一至兩年,在外圍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很多企業的經營環境會愈來愈困難。面對愈來愈疲弱的需求,積極的經營者很可能會致力於重整原有的業務,以及開拓新的業務。

香港滙豐銀行就是其中一個為人注意的例子,最近滙豐宣布計劃未來3年大幅削減約3,000個香港的職位,後勤部門傳聞將為重災區。不過,矛盾的是,滙豐高層其後表示,3年後香港區的員工數目會較現時為多。不少人預期,滙豐未來會主力聘請前綫部門員工,因為今年上半年滙豐新增加的人手,主要是前線銷售員工。

防企業裁員潮 轉行要趁早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其中一個被裁而從事後勤工作的員工,你會怎麼辦?

你大概會找以往幹開職業的職位空缺,因為你在這方面已累積了很多年的工作經驗,以及擁有相關的才能。但另一方面,你又會想,這工種再做下去的前景只會愈來愈黯淡,倒不如趁現在年輕時轉行,或許可以闖出新天。

其實我想說的是,我們不應排除轉行的可能性,即使轉行意味著要重新開始。在某種情況下,這代價是值得付出的。再者,有時候,愈是早着先機,就愈有利。

不過,理論上可行的事,卻難敵心中的畏懼,因而缺乏了執行的決心。也許我們會擔心自己不能適應新環境,所以不想改變現狀,而沒有作進一步的行動。不要說轉行這麼大的轉變,有時候,迫自己做一份從未幹過的工作,或培養一個新習慣,也不是那麼容易吧。

把握三分鐘熱度 改變始足下

提出「進化論」的達爾文就曾說過,「在自然界中,不是最強壯的物種生存下來,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能適應改變的。」受此啟發,我認為,為了適應新環境而改變自己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最近看過一本叫《弱者變強者》的書,書中談及如何訓練改變自己的能力,想跟大家分享當中一些內容。

作者提議,如果想訓練改變自己的能力,大家不妨嘗試迫自己做一份從未做過的事情。方法是將工作分成幾個工序,由做簡單勝任的事情開始,最好是那些可以在幾分鐘內做完的事。

我們不要因為自己可能只有三分鐘熱度而煩惱,這樣想是為了令自己不會害怕開始做這新工作,而感到很輕鬆。然後,抱着不能持續下去也沒有所謂的想法,即使做不下去,也不要責備自己。也許最後你會放棄,但不要緊,你可以開展別的工作。經過不斷嘗試,最終會有一些成功例子,讓自己經歷了由想要去做,真正去執行,到持續工作的過程。

我相信,當累積一定的成功經驗,就會對自己愈來愈有信心。一個有信心適應新環境的人是不會太害怕經濟不景氣。根據歷史經驗,為了應對經濟不景氣,人們會被迫作出改變,因而帶來新機會。

有自信的人應更能在困難中看到出路,努力為此而奮鬥,作別人不敢做的事情。

(刊於2011年11月21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外圍經濟不景 青年變則通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為何三十多歲的人要全力發展事業?


有人說,年齡是一個重要的變量,影響着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應重點作甚麼事。例如幼兒階段應是學習語文的最佳時機。因為那時候記憶力好,能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詞彙,而且模仿力強,容易培養用那種語言思考的習慣,又不用上班,有大量時間進行鍛練。

假設上述理論是正確,也許年輕讀者感興趣的問題會是︰對於一個畢業後工作了幾年的年輕人來說,最應該做甚麼事呢?根據傳統智慧,努力發展自己的事業是最重要的事情。

32至35歲 上游黃金期

對於這個概念,國際著名企管大師大前研一提出了具體的觀點。在其著作《後五十歲的選擇》,他指出,大學畢業後的首十年,是上班族的關鍵期。因此他建議,在畢業後十年期間,上班族應該能做到甚麼程度就做。

他認為,一個人工作了十年,約32歲到35歲,無論所待的是甚麼樣的公司,在公司內該學習的事物都應該可以完全學會。其後,任何事情也難以學到了。到了這個時候,大概可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很大機會擢升成為管理層,還是做一個普通職員。所以尚未嶄露頭角的話,今後就難有機會了。

由於與我的所見相脗合,我相信大前研一的想法有一定合理性。想再補充的是,身邊事業發展得不錯的朋友,其實早在畢業後三年內就獲得提升為初級管理人員,過三至四年後又會再獲提升。我認為,這意味着如果一個人工作了6至7年而一直沒有獲得提升,其實是一個警號,要加倍努力才行。

我自己距這35歲大限還有幾年的時間。全力發展事業仍是未來幾年的重點工作。展望未來幾年,環球經濟可能會進入衰退。如果是這樣的話,勞動市場會轉差,就業人士保工作的壓力會愈來愈大,工作量很可能會增加;而待業人士面對搵工難的問題。不過,幸好在未來幾年,我的各方面如生理、精神、能力等都會處於巔峰狀態,有很好的條件迎接這些挑戰。

另一方面,從正面的角度看,我們亦可視這些挑戰為迫自己提高能力的動力,對我們的長遠發展其實也有好處。

無樓未必壞 轉工更靈活

最近身邊不少同齡朋友正忙於結婚、生兒育女等事情,也因此而買了房子。比起他們,我擁有一項重要優勢,就是可投放更多時間和精力在工作上。而由於沒有買樓,我沒有供樓的壓力,可以因應時勢和環境的變化而作出進取的選擇,例如到海外任職,投身一個有潛力的新行業,甚至是創業等。

根據歷史經驗,為了應對危機,人們會願意作出改變,因而帶來新機會。這意味着危機對我們這類人來說,未必完全是一件壞事。所以,不論經濟情況是好是壞,未來幾年都是我們努力發展事業的好時機。大家要努力呀!

(刊於2011年10月10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迎環球經濟挑戰 80後要搏盡

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如何提高思考能力?


我發現,在事業上取得成就的人,不一定有很好的學歷,也不一定掌握很多知識,更不一定有廣泛的興趣,但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當面對問題時,他們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而不是人云亦云。
要成功不能人云亦云
然而,當年我們求學的時候,其中一個重點是學習如何在公開考試取得好成績,以拿到進大學的入場券。為此,我花了很多時間學習香港考評局就過去多年會考而編寫的參考答案。因為那時我認為,只有在試卷上寫上的答案,跟考評局發出的評分標準上的參考答案相距不遠,就有望取得高分。
現在回想,當年努力學習考評局發出的參考答案,對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實有不利影響。畢竟這種學習模式,不會鼓勵你對考評局的答案提出質疑,更不會鼓勵你有自己的見解。
悔懊過去的錯誤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惟有努力現在,學回一些過去應學而沒有學的東西。為了鑽研思考方法,我在看大前研一所寫的《思考的技術》。
解決問題先找癥結
他在書中強調,當我們要解決問題,我們要分析問題出在那裏,然後弄清其中的原因,再對症下藥消除問題。但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問題的現象,卻將現象當作原因。
他認為,我們之所以弄錯產生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我們沒有做好驗證的工作。他舉了一個例子以說明這道理︰A公司的產品銷量差,也許我們一開始會理所當然地以為原因不外乎是產品質素或定價出現問題。然而,這都只是我們的假設,而不是結論,我們必須尋找證據去檢驗這些假設。
其中一個方法是找來各個推銷員的銷售成績,如果發現有些推銷員的業績很好,其實可判斷產品銷量差不是由於商品的質量差或價格不合理,否則不會有一些推銷員取得好的業績。然後,我們可修改假設,銷量差是由於是部分推銷員技巧出現問題。
重複驗證假設 不能紙上談兵
下一步是繼續找證據,方法可以是跟隨推銷員一起拜訪客戶,了解他與客戶說了那些話、客戶有何反應等。如果最後發現業績差的銷售員跟好的分別,是在於前者經常躲懶,沒有做好其工作。那麼,產品銷量差的原因應是賞罰機制不合理。解決方法可以是解僱業績差的人,另外取消固定薪金制,改為績效獎金制。
總括來說,單憑過去經驗和看書,是不能讓我們找到問題的答案。思考問題是需要不斷重複假設和檢驗,以確定問題所在和產生問題的原因。也許是篇幅所限的關係,很多人在報章評論事情時,只提出結論,卻沒有同時提出證據以引證。如果我們要訓練思考,其中一個方法可以是針對在報章上看到的言論,思索蒐集甚麼資料來驗證,再想一想在不同的假設下,可以作甚麼結論

(刊於2011年8月29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培養獨立思考 成功近一步》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蒙特梭利教育的特點是什麼?


最近身邊一些朋友剛生了小孩,就已經開始為子女的未來教育作計劃。有些人決定為孩子報讀名牌私立幼稚園,以提高他們入讀傳統名牌小學的機會。如果入讀的小學能夠有升中一條龍安排就最好了,因為這可以保證孩子可以直升名牌中學,那他們就不會「輸在起跑綫上」。

家長憂子女 輸在起跑綫

其實,他們的想法跟香港不少中產家長的很相似。除了為孩子報讀學費昂貴的私立幼稚園,他們更會努力創造英語環境,例如閒時只會以英語跟子女交談;又會安排孩子參加很多不同類型的課外活動,使其在體育、藝術、音樂等項目表現突出,務求令孩子在入學面試時更易突圍而出。

為了讓孩子有更多時間溫習和參加課外活動,有些家長不用他們做日常的自理工作,受家傭全天候照顧。所以,有人就將不少港孩缺乏自理能力,歸咎於家長這類的培育方法。不過,相信令家長感到矛盾的是,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他們的孩子在學業上的競爭力就很容易會被同輩比下去,畢竟這世代面對的競爭比我們那個時候的更激烈。

望子成龍 何不快樂童年

對於這個難題,我未能向大家提出好的解決方法。我反而想挑戰傳統香港家長望子成龍的價值觀。也許孩子未必否想成為「成功人士」吧。如果是的話,他們其實不用花那麼多時間讀書,和參加那麼多課外活動。那麼孩子應可過一個相對輕鬆的童年,不是也很好嗎?

蒙特梭利教育 另類成才之道

況且,培育孩子成才也未必只有一種模式吧。最近看到一個訪問Google創辦人Larry Page的電視節目,他談到自己的成功很大程度歸功於蒙特梭利教育(The Montessori Method)。他說,蒙特梭利教育訓練他不盲從規則和命令,學會自我激勵,對世事抱質疑態度,做有點與別不同的事情。

很明顯,蒙特梭利教育的理念跟香港主流中產家長的很不同。不過,你可能會說,Google創辦人的成功也建基於其他重要因素,又或者只是一個特例。總之,其例子難以道出蒙特梭利教育更能培育孩子成才的結論。但看到典型港孩種種不良習慣,也許香港家長應抱有更開放的心態,去探索不同的培育孩子方法吧。

(刊於2011年7月18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培育孩子方式多 莫拔苗助長

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如何過充實的休閒生活?


身邊有很多朋友在努力為事業而打拼。即使在星期六、日和公眾假期,他們也不會休息,有些人會回辦公室工作,有些人則忙於準備考專業試,有些人會到學校上課。其實大部分人也不喜歡過這樣的生活,只是認為為了有更好的前途,付出一些代價也是值得的。

大前研一︰休閒有助競爭力

有趣的是,國際著名企管大師大前研一不認同上述的觀點。他在其著作《OFF學》中指出,「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對於「on」(工作)與「off」(休閒)就應該同樣注意,並且應設法創造出時間、金錢和悠閒的心情,盡情地享受人生。」他認為,即使你是那種以工作為生活重心的上班族,也應該享受充實的休閒生活,因為這樣做可以獲得工作活力,對提升上班的競爭力有幫助。

大前研一認為,過充實的休閒生活的其中一個關鍵在於制定休閒計劃。第一步是制定年度計劃,即是要計劃當年會在哪段時間和哪個地方放長假。然後,以月為單位,決定周末的休閒活動。

例如這星期六打網球,下星期日跟朋友到郊野公園行山。更要每兩、三周安排一天,讓自己作完全放鬆的活動,例如到河邊散步、騎自行車、聽音樂、接受按摩等。當天完全不想工作的事情,也不要幹令自己身心疲累的活動,例如去旅行、做運動等。

老實說,我不完全同意大前研一的觀點。其中一個重要理由是,這樣做會使自己面對執行計劃的壓力,影響放假的心情。而且計劃得太仔細會大大增加執行的難度,因為可能要經常改變計劃,容易令人氣餒。例如在下雨天時,我們要被迫取消原來計劃在露天進行的活動。當我們要趕工作「死綫」時,在星期六日也得工作,無法作休閒活動。當我們疲累時,我們會取消體力型的休閒活動。再者,由朋友搞的活動很多時也是臨時發起的。

周末活動 應避免見同事

然而,我也同意大前研一以下的觀點,「沒有計劃會容易令我們漫無目的地度過周末。」這我倒有很豐富的經驗。由於事前沒有想清楚,到有空作休閒活動之時,卻沒有太多活動的選擇。為了避免這個問題發生,我認為可以列出一張休閒活動的清單,以便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類型的活動供自己選擇。我們更可以發掘一些從前沒有嘗試過的休閒活動,然後蒐集相關的相關資料,和向朋友請教相關的經驗。

在書中的其他部分,大前研一繼續提出很多有趣的建議,包括:

1. 在星期六應享受體力型的休閒活動,在星期日則作放鬆型的活動,在星期日晚餐後,應為星期一的工作做準備。

2. 應盡量避免在假日跟同事或客戶一起作休閒活動,這是由於彼此有利害關係,過程中難以讓自己身心完全放鬆。

3. 在假日避免去人多或封閉的地方。

縱使不完全同意大前研一有關如何過充實的休閒生活的觀點,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卻刺激了我對於這些問題的思考,也是很有意思。

(刊於2011年5月30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工作要拼搏 更要學懂off

2011年4月4日 星期一

如何爭取到外地工作?


也許有一天,我們幹的工種在香港不再存在,像一些從事貿易和製造業相關工種的朋友般,離開香港或珠三角地區,到別處如內地的華北和華東地區工作。

爭取海外工作機會

對很多人來說,上述想法可能是杞人憂天。畢竟,相對亞洲很多大城市,香港不少行業仍有相對的競爭優勢,支撑着香港就業市場的需求。然而,也有一些人不表樂觀,認為產業轉移、工種北移等趨勢,將會對香港就業市場造成重大打擊。

要預計香港就業市場的長遠發展趨勢是很困難,我最想問的問題反而是:要掌握甚麼才能、才可以使我們不受香港經濟的興衰而影響呢?

從一些在本地大學畢業,而受海外機構直接聘請的朋友例子可見,工作能力似乎是最重要。這些朋友的共同點是在學術界幹研究工作,曾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我想,意味着他們的工作能力得到國際認可。

學術界圈子比較國際化,但對於在其他界別工作的朋友來說,到外地工作的障礙就可能較大。不過,在商界工作的朋友也可以先進入跨國企業工作,然後爭取外派到海外或國內工作的機會。

有人力顧問指出,企業在挑選外派對象時,除了其過去的工作表現外,外語溝通能力、人際能力、異地環境適應能力、學習能力、抗壓能力也很重要。看來,不斷改善上述能力就是我們現在可以做的事。

然而,朋友中渴望到外地工作的人並不多。而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正在外地工作的朋友很想回來香港。有人是基於照顧家人的考慮,有人是喜歡香港的生活模式,也有人是為了子女可以接受香港教育。看來,大家也要想清楚到底自己是否適合到外地工作。但就算是不太適合,如果只是在外地短暫逗留一至兩年,就可以賺取可觀的報酬或重要的工作經驗,也是很值得嘗試的。

無龐大資本 難有高回報

反而,愈來愈多朋友開始鑽研投資股票之道,以減低香港就業市場需求下滑帶來的影響。他們希望有一天投資收益可以足夠支付生活支出。即使他日失去了工作,也可以應付生活所需。不過,也有一些朋友不太認同這種選擇,認為要達到這目標是很困難,除非擁有龐大的資本,否則其投資回報要長時間比基準指數回報高出很多才行。事實是,很多全職的基金經理也是跑輸基準指數的回報,更何況是業餘投資者。

作為一個保守的人,我認為有工資收入仍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相信並非所有行業都沒落,那留在香港仍是可取的,只要你能在適當的時候能轉到有前景的行業。

(刊於2011年4月4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只要懂轉行 打工勝炒股

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打工仔應提升什麼技能以提升職場上的競爭力?


最近,就業市場的情況看來很不錯。不少朋友也在近一、二個月轉了新的工作,加薪幅度也不少。然而,我對香港就業市場的長遠前景看法仍不是很樂觀。

發展前海 香港服務業競爭大

作出上述擔憂的理由包括:產業轉移的過程仍然繼續;內地政府最近積極發展位處深圳的前海,所推進的現代服務業正正是香港的重要產業,如果其發展的速度是快的話,香港的相關產業將會在短期內面臨激烈的競爭。

再看得長遠一點,我認為人民幣的資本帳終會開放。很多現時只有香港金融機構才能提供的服務,到時候也要面對內地和海外同業的競爭。

目前香港各相關產業的發展情況應該很不錯,否則就業市場也不會那麼好景氣。然而,受內地的急速發展的影響,形勢可以變化得很快。我記得,約在2003至2004年的時候,號稱「世界工廠」的珠江三角洲,正是欣欣向榮,吸納了不少我的朋友到那裏從事製造業相關的工作。但到最近一、二年,受着成本急速上漲和內地政策的改變影響,不少廠家已搬離珠三角到內地的其他省份或東南亞國家。我有不少原在珠三角從事製造業相關工作的朋友,已難在當地謀生,而轉到長江三角洲、四川一帶工作。

聽到這些朋友的新發展,使我聯想到,會不會有一天,自己在香港幹的產業或工種會被淘汰,而要到內地或其他國家找工作?

謹慎保守理財 盡力減低負債

不過,現時談論上述的問題似乎有點杞人憂天。目前最重要的還是繼續提升能力,以做好自己份工。當然,我們也要做好準備,以便在轉變來臨時,自己可以更輕鬆地面對:例如可以在理財方面作保守的選擇,盡力減低負債。

由於每月需要償還貸款的金額不多,因此可以讓自己容易地在事業上作出轉變的決定,例如把握到海外任職的機會,投身一個有潛力的新行業,甚至是創業等。畢竟作這類轉變的其中一大代價,很可能是收入的下跌和不穩定。

除此之外,我們更可以提升自己的一般技能,這對自己從事不同行業和職位都會有用。當然,這類技能也有不少,我們要有所選擇才行。國際著名企管大師大前研一就在其著作《即戰力》提出,問題解決能力、英語能力和理財能力最重要。他特別指出,比起從前,問題解決能力顯得更重要。21世紀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時代,環境和條件隨時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要解決問題,我們也不能老是沿用以前的方法或理論,而是要不斷假設與驗證,找出新的方法才行。

英語能力 解難能力 理財能力

另外,處於全球化的時代,跟不同種族的人一起工作的機會愈來愈多,而英語是世界通用的語言,所以良好英語能力是從事很多工作的基本要求。至於大前研一談及的理財能力,是指對資產管理的能力。在利率低企的時代,也顯得很重要。

總的來說,我認為大前研一的提議很切合這個時代的需要,對我們很有參考價值。至於如何提升這些技能,大前研一也提出了很多方法。由於本文篇幅有限,希望下次再談。

(刊於2011年2月21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培養「即戰力」 年輕人變中求生

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如何減低可能出現的經濟衰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近一年來,香港經濟欣欣向榮,樓價節節上升,失業率又回落至近年低位。這種景象似曾相識,有點像97年時的情況。然而,如果利率一旦急速上升,這種繁榮景象又能否持續呢?

倘美如京頻加息 後97重臨?

值得留意的是,內地似乎已進入了加息潮。為了應對來勢洶洶的通脹,內地央行在兩個多月內就加了兩次息,加息速度不可謂不快。當然,內地加息不會影響香港的銀行利率,暫時應不會對香港經濟有太大的影響。基於香港實施聯繫滙率,香港的銀行利率是受美國的利率政策影響。只要美國失業率仍高企,美國央行似乎會繼續目前的低利率政策。

問題是未來一旦通脹重臨,美國央行會否如內地央行般快速上調利率?如果上述情況真的發生,會對香港經濟會造成的壞影響會有多大?老實說,我當然不知道。也許香港樓市的需求會收縮,造成樓價下滑的壓力。相信最壞的情況會如97年後般,香港樓價會急速下跌,催生大量負資產家庭,大大打擊消費。

你可能會說,現在談這個問題好像是太早了,內地央行也只是剛剛開始加息,而美國央行加息更似乎是遙遙無期。但如果你能回到從前,又預知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會對香港經濟造成重大衝擊,你會在97年時才作準備嗎?我們現在可以做甚麼,以減低可能出現的經濟衰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我想,最實際可行的方法,莫過如不買樓,而選擇租樓住,以避免一旦樓價下跌而使自己的財富減少;降低不必要的開支,以增加儲蓄。

危機難料何時 必須增適應力

想深一層,利率急速上升更可能會為全球經濟帶來危機,進而促使全球經濟格局和產業結構的改變。就像上一次金融海嘯爆發後,中國經濟地位快速崛起,中國需求成為這次全球經濟復甦的一大重要動力來源。那麼,下一次經濟危機會帶來甚麼變化?我想,要答這個問題很困難,現時誰也說不定。很有可能的是,我們將要面對一個跟現時很不同的環境。我們需要一種很快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我認為,培養這種能力就是我們現時可以準備的事情。

(刊於2011年1月10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年輕人只租不買 免加息陷財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