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我們是否值得過充滿壓力的生活?


舊聞一則,月前某名牌小學舉行入學講座,吸引多達2,500名家長和學生出席。這現象似乎反映了很多家長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綫」。

相信他們抱的理論不外乎是:如果進不了好的小學,就進不了好的中學和大學,然後就沒有好的前途,到時生活質素就會大受影響。

港童忙學習 有備戰好過無

既要應付學業,又要忙於參加各種興趣班,不難想像很多港孩過着充滿壓力的生活。我認為,這有點本末倒置。為了將來開心愉快的生活,現在就過着充滿壓力的生活,真的難以確定這是否值得。

武斷點說,那些港孩的問題很可能是成年人所造成。畢竟不少成年人也用同樣的方式去面對問題。面對不確定的環境,很多人以進修來保護自己。雖然不太確定有沒有用,但總好過沒有做,從而減輕壓力。

最近重讀了社會學學者呂大樂的著作《四代香港人》,啟發了我思考出現這行為模式的成因,就是我們不知不覺地服膺了呂大樂口中的香港第二代人(1946至1965年間出生)的價值觀。

他認為,對第二代人來說,考試是一場遊戲,不是個人學問的測試。盡管遊戲內容與規則有百般不是,但最重要是成功通過測試,領取獎品。而他們最幸運的地方,是有領取獎品的機會。當然,其中的關鍵是,當時社會和經濟處於上升軌道,學歷尚未貶值,所以在教育渠道所作投資,保證有一定回報。

下一代玩遊戲 難領「獎品」

可是,我們,甚至是我們的下一代人,面對的處境跟第二代人很不同。所以,我們真的要反思目前這種做法是否仍有道理。畢竟這做法隱含了一假設,就是進修會帶來一定的回報。然而,時移勢易,今天職場競爭激烈,不少人都具有專業資格或學位,似乎不應期望進修會帶來太多實質的回報。

當上述的假設改變了,也許活出另一種生活和工作態度和模式才是更理性的選擇。我認為,對於未來,我們不應有任何想法,特別是壞的想法。否則,我們現在就很容易要為這想法受苦。

當然,要改變思考模式並不容易。我們從小被教育要為未來而規劃和做事。例如為了未來有更好的前途,我們要犧牲現在的休息或玩樂,將時間投入在學習。也許這正是現在我們常常為未來的生活而擔憂的原因——我們不習慣面對不確定性。

然而,我認為,由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太大,只有不予理會才行。而且要有新的思維,只有活在當下,見步行步,盡力享受生活和工作中的種種樂趣,才是出路。

(刊於2013年12月16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為未來「美好生活」 今過苦日子?》)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打工仔只在乎工作,是否值得?


我是個思想傳統而簡單的香港打工仔。工作對我來說很重要,既可賺錢養活自己,又可證明自己的價值。

做人壓力多來自工作。具體的說,壓力主要是來自上司。當自己的工作表現不符合上司的要求,就會感到失落和自責,抱怨自己為何做得不夠好。

工作損生活質素 本末倒置

最近發現,與很多人相比,我相對在乎自己的工作表現,有機會因此而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煩惱。想深一層,其實自己是很在乎得到上司的認同。

從另一角度看,自己可能是有點本末倒置。工作的原始目的是賺取金錢,以支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但現在卻是為了工作,自己的生活質素卻大幅下降。

工作反成了自己的生活重心。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工作,而喜怒哀樂大多跟工作有關。而問題是,跟很多朋友面對的情況一樣,打工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現在想來,過於在乎自己的工作,是否在拿自己的人生開玩笑?從宏觀的角度看,當一個地方的經濟進入低增長階段時,當地企業的盈利增長來自搶去競爭對手的市場佔有率,因此企業間的競爭激烈。面對這情況,企業既要提高其服務或產品的質素,也要積極地減省成本。

再者,由於企業擴張市場佔有率並不容易,企業難以增加職位,因此員工晉升的的機會極其有限,同事之間的競爭也異常激烈。作為打工仔,面對的壓力固然不小。我認為,激烈的競爭是引致工作壓力大的根本理由,而我們是沒有能力去改變這個宏觀情況。我們可以改變的是想法。也許,如果要減低工作壓力,我們就不要那麼在乎要在工作上取得成績。

勿介意評價 為喜好而工作

在這社會,事業上取得成就的人會受人尊重,甚至是獲得讚美。然而,如果達到這目標需要承受很大的代價,又是否值得呢?不是在建議,大家不要努力工作。而是如果大家不再那麼在乎其他人如上司、同事、家人、朋友等的評價,可能會對自己有更大的好處。

也許,我們可考慮選擇幹一些自己喜歡幹的工作。而喜歡幹的理由不是因為成就感和回報,而只是因為喜歡幹。雖說這樣做可能會降低物質回報,但自己卻可能會過得快樂一點。抱這想法的問題是,我已假定自己一定能找到一份喜愛的工作。而現實卻可能是,根本沒有這樣的工作,畢竟每份工作都有其可惡的地方。抱這樣的期待,容易讓自己失望。不過,可幸的是,我是個容易滿足的人。

(刊於2013年10月30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打工不只為回報 人生更快樂》)

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愈來愈多名校轉為直資學校對草根家庭帶來什麼問題?

最近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申請轉為直資中學,引起家長和舊生的反對。其中一個主要反對理由是,學費將會大幅提升,將趕絕清貧學生。

據報道,轉了直資學校以後,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每年學費將高達3.5萬元,即是每月學費接近3,000元,這還未包括其他雜費。我認為,這類傳統名校轉為直資學校,不止清貧家庭難以支持子女入讀直資學校,收入一般的家庭也會感到吃力。畢竟,根據政府公布,今年首季的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也只為2.2萬元而已。

轉直資誘因多 學費助增資源

這件事凸顯了一個問題,由於可以透過收取高學費以增加學校資源,傳統名校很有誘因轉為直資學校。其實,很多傳統名校已由津貼學校轉為直資學校,著名的例子包括聖保羅男女中學、聖士提反書院、拔萃女書院、拔萃男書院等。

有人會說,名校也培育出讀書成績差的學生。而另一方面,不少地區官立或津貼學校的學生也能在公開試中考得好成績。因此,入讀甚麼學校不是關鍵,最重要是學生的態度。如果他肯勤力讀書,就算就讀地區津貼學校,亦可取得佳績,考入本地著名大學。

社會流動停滯 怨氣損社會穩定

也許是受個人經驗的影響,我很不認同上述的見解。自己曾先後讀過兩間中學,當我讀第二間中學時,便深刻地感受到學校的好壞是非常關鍵。不過,重要的不是師資,而是同學的質素。記得當年班上有幾個同學的讀書成績很好,每當我學習時遇上不明白的地方,便向他們發問。由於立刻便得到答案,因此學習的進度比前快多了。另一方面,由於見到班上同學在放學後都會到自修室溫習,自己也不敢懶惰。現在回想起來,如果當年不是跟那班同學一起讀書,相信自己的公開試成績會差得多。


想說的是,愈來愈多名校轉為直資學校,對草根家庭很不利,因為很可能會影響家庭收入增加的機會。教育一向被視為很能促進階級流動。如果大量來自草根家庭的學生不認為自己有向上流動的機會,而又要面對難以負擔的樓價和其他生活支出,只會產生不滿的情緒,相信香港社會的穩定性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所以,我建議政府要認真地檢討直資學校的制度,例如提出學費上限。另一方面,我亦期望,代表低下階層的政黨要關注這問題。因為對於草根家庭來說,這問題實在太重要了。

(刊於2013年8月12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助草根上流 直資學費設上限》)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我們可如何學好英文生字?


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說,香港不應該和大陸競爭,香港的年輕人要和全世界的80後和90後競爭,這樣才有機會。

李光耀:大聲讀報吸新字

馬雲沒有談到關於這建議的理據。我的估計是,如果回內地發展,我們收的工資比內地人為高。假若我們沒有內地人欠缺的才能或經驗,我們不止沒有競爭優勢,還很可能處於劣勢。如果馬雲是對的,那麼學習英語仍然是很重要,因為英語是國際語言。

最近看了一本書,是關於一些學習語文的心得和經驗。書名為《學語致用——李光耀華語學習心得》。雖然李光耀只是談及其學習普通話的經驗,但他的一些心得對我學英語仍很有啟發性,是過去10多年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沒有老師告訴我的。

他談到學新字和詞語是很重要的,詞語分為主動應用詞語(active vocabulary)和被動應用詞語(passive vocabulary)。主動應用詞語是隨時信手拈來都可以自如地派上用場的詞語。被動應用詞語則是,那些你明白但不會用的詞語。學習生字的其中一個關鍵是,如何將自己的被動應用詞語轉化為主動應用詞語。要做到這一點,就是要記住一些被動應用詞語,然後使用它們。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每天花10到15分鐘看報章,以吸收更多的被動應用詞語。李光耀提議,我們不要靜靜地閱讀,而是要大聲朗讀文中句子,這才容易吸收生字。

發覺自己怯於跟人用英語交談,是因為欠缺寒暄時用的英文生字。其實在求學時期,只能學到個別學術科目的英文生字和詞句,但這些字和詞句跟寒暄時用的很不同。學英文生字是要很有針對性,要知道自己是需要學甚麼範疇的生字,然後找到出來學習。

應效星洲谷雙語 增優勢

話說回頭,馬雲未必完全對的。香港年輕人仍需跟內地年輕人作直接的競爭。因此學習普通話也很重要,李光耀在書中提醒新加坡人,新加坡人的普通話永遠不會如中國內地人般流利。新加坡人對於中國內地人的優勢,是新加坡人有好的英語能力,懂得英語世界的事物,可以用流利的英語跟外國人交談。即使愈來愈多中國人通曉英語,他也不擔心新加坡人的英語優勢會消失,因為他認為,只有小部分的中國人的英文程度可達到新加坡人的水平。他的建議同樣適用於香港人。而香港人面對的處境更嚴峻,因為很多人的英語和普通話都不太好

(刊於2013年7月22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與全世界競爭 80後首要雙語》)

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在環境轉差的背景下,80後可如何自強?


曾有傳聞,前特首董建華在任期間是不閱讀報章的。當時我不明白為何他會這樣做。不過,過了十多年後的今天,我也許明白了,因為自己也愈來愈不想閱讀報紙了。

負面新聞多 港不及從前?

最近我發覺,看報只會對自己的心情造成不良的影響。近期報章頭條新聞如湯顯明事件、張震遠事件、貨櫃碼頭工人罷工事件等,對於我來說,其實都是指向一個結論:就是現在的香港沒有從前般好。

以湯顯明事件為例,一個廉政專員竟然會作超支酬酢的行為,令人懷疑廉政公署是否仍堅守其肅貪倡廉的使命。而貨櫃碼頭工人罷工事件則反映出,在行業發展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僱主為減低開支,將工種外判,外判商的員工處於不利的談判位置。

上述事情跟我沒有直接的關係,不過感到宏觀大環境在轉差,心情總不太好。有時我會想到,自己也許有機會遭遇到一些事而成為受害人。當然,這些事情發生的機會率有多大,我永遠不知道。

自己心情不好是因為感到很無力,然後作出很多負面的思考。作為一個80年代出生的香港人,到目前為止,我仍是認為香港是一宜居的地方。在香港生活要面對很多問題如居住成本高、空氣質素差、工作壓力大等,但我都習慣了。而且香港也有很多優點,例如就業機會多、稅率低、治安良好、奉行法治、政府廉潔等。然而,如果上述問題持續惡化,而優點逐漸消失,最終會到達臨界點。

廉潔法治 光環漸退色

面對如此時勢,我想到的出路是,訓練自己不會對那些與香港相關的新聞有任何感覺,並將焦點放回自己身上,努力改進自己各方面的條件。雖然外在環境不斷變差,但如果自己的條件持續改善,自己的生活仍會過得比從前好。因此,我要努力賺錢,省吃儉用,並藉着香港低稅的特點,盡快累積資本。

另一方面,我要多做運動、早睡早起、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等,以保持身體健康。更要全力地專注於今天的工作,不想明天的事。明天的事明天才想。因為只有今日的所作才對明天的生活產生作用,而為明天而擔憂只會拖累今日的自己。

況且,香港這樣下去,早晚會在政治和經濟兩方面爆發大危機,到時局面應有所不同,就像2003年那次一樣。到時重新再作評估和打算還未遲。

原來,不再關心社會就是我對大環境轉差的回應,反映了自己比從前自私了。從前一向認為,一個理想的公民應該要關心社會。不過,人愈大,就愈感受到,對比各方利益集團,個人的力量非常有限,更何況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自我感覺不太良好也沒有辦法,做好自己是我能想到的回應這時勢的可行之道,而另一可做的是多關心身邊的人。

(刊於2013年6月18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香港環境轉差? 80後更要自強 》)

2013年5月13日 星期一

我們可如何學好英語?

近年來,國際學校體系在香港發展蓬勃。教育局公布最近將3所空置校舍分配予3個辦學團體,以作為發展國際學校之用,預料這些學校由2013/14學年起,可逐步提供約1,700個學額。但即使如此,國際學校的學位仍是供不應求。

保子女入國際學校 為谷英語

據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表示,預期在2016/17學年仍將有4,200個國際學校學額短缺。為何會有這現象出現?我認為,這現象反映很多家長對培養孩子英語能力的着重。工作得愈久,我就愈來愈明白,為何香港那麼多中產家長,即使要大大地節省生活上其他方面的開支,也要送自己的子女到國際學校讀書。因為在商業世界中,英語能力實在是太重要了。

引發成就感興趣 勿視為苦差

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不是身處於英語環境,要學好英語要很用功,很刻意,而且要用對的方法。老實說,我認為,一般孩子在本地學校接受教育,能獲取卓越的英語能力的概率大概不高。

我沒有子女,已過了被視為學習最快的年紀,但基於工作需要,仍有要學好英語的壓力。最近工作沒有那麼忙,可以抽多點時間學習英語。現在回想,從前學英語,多是半途而廢,沒有持續下去。問題的可能是出於不夠毅力,以及用了不適當的方法。想深一層,問題根源是我視學英語為苦差。我相信,自己要調整學習英語方法,要由成就感、興趣和慾望所引發,所以要立刻就能用上。

乘車走路練翻譯 外國網站留言

國際著名企管大師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中談及以下幾個學習英語方法,應是符合上文談及的原則。

1. 在乘車或走路時,將腦中所想到的事物逐一試着繙譯成英語。想不到如何表達的字句,就查字典找尋答案。(我認為,這方法可訓練用英語思考,而在查字典的過程中,可學到生字。由於腦中所想的都是與自己相關的事情,所以學習動機較大。)

2. 精讀自己感興趣的英語媒體的新聞報道和一流企業家的演講,及記住其表達方法。(我認為,這方法的好處是可以學習好的英語是怎麼寫。雖然一流企業家的演講可能是由企業家的下屬代筆,但由於相信一流企業家的要求大多嚴格,因此文章的水平有保證。)

3. 看訪問一流企業家的電視節目。(會話的用字和寫作的用字和句子結構都不太相同,所以除了看文章外,也要觀看電視節目,以學習會話。


4. 訪問外國的網站,用英文發送電郵,提問題。(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機會運用英語。這方法的好處是,可以主動地製造與外國人用英文在文字上對話的機會。很多企業網站都有以電郵方式接受瀏覽者提問問題的服務台。如果你向他們提問題和搜索資料,他們大多會回覆你。

(刊於2013年5月13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學英語非苦差 主動製造機會

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我們可如何對冲通脹上升的風險?


過去幾年,強積金債券基金的表現不錯,是不想承擔高風險的人的好選擇。可是,今年以來,不少強積金債券基金卻出現負回報。這很可能是由於市場開始預期美國聯儲局在短期內會退市,導致不少債券的價格下跌。


保本基金回報低 抗通脹也難


如果這趨勢持續,強積金債券基金可能會持續地出現負回報。對於只想保本而不追求高回報的人來說,就只好買保守基金或保本基金。然而,這類基金的回報甚低,似乎難以幫助他們對抗通脹。
因此,我建議,積金局應讓強積金供應商發行回報與通脹掛鈎的基金,容許基金投資通脹掛鈎債券。一般來說,這類債券所派發的利息是與通脹掛鈎。相反,目前我們可以購買的強積金債券基金的回報卻受利率波動影響。當中央銀行提高利率時,債券價格或會下跌,因而導致基金價格下跌。而根據以往經驗,觸發中央銀行加息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通脹上升。所以,在通脹上升周期,我們應避免購買債券基金。
強積金制度實行多年,一向備受供款人批評,例如基金表現差、收費昂貴等。社會上開始有聲音要求廢除強積金制度。我估計,假如滯脹的環境出現,大部分人的投資回報很可能會「見紅」,因為當經濟不好時,股票基金也很可能出現負回報。那麼,要求廢除強積金制度的呼聲便只會有增無減。到時候才改革強積金制度,就可能太遲了。


過去,基金界曾爭取放寬強積金投資限制,使強積金供應商可發行如以高風險、高回報作賣點的新興市場基金。對此建議,積金局的回應是,須在確保成員有多元化的基金選擇、與保障他們不會承受過度的投資風險,兩者間作合理的平衡。


對冲通脹風險 可購iBond


不過,容許強積金供應商發行通脹掛鈎的債券基金,應不會出現積金局擔心的風險過高問題,因為這類基金的投資風險不會比投資股票的基金的為高。

無論如何,在強積金供應商未能發行通脹掛鈎的債券基金前,如果要對冲通脹上升的風險,大家可考慮購買香港政府發行的iBond,又或從本地金融機構購買通脹掛鈎債券基金。進取的朋友甚至可以考慮買入一些實物資產,如物業、黃金等。但必須留意的是,這些資產的價格也受其他因素影響,不一定跟通脹成正比的關係。

(刊於2013年4月8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強積金應推 通脹掛鈎基金

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只擁自住物業的業主為何難作出賣樓的決定?


近幾個月,政府不斷推出政策以穩定樓價。去年10月底,政府引入買家印花稅和提高額外印花稅的稅階。隨後兩個月,樓價大致穩定下來。然而,踏入2013年1月,樓價再度急升。

如在今年2月11至17日期間,反映二手私人住宅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上升至121.58點,比去年底上升約5%。眼見自住的單位升值了不少,有朋友在考慮將之套現賺錢。他感到很煩惱,擔心賣了樓後,樓價繼續上升,進而帶動租金上漲,到時就得不償失了。相信很多業主也有同樣的煩惱,了解他們的心態可有助我判斷二手樓在未來的供應趨勢。我在想,如果我面對相同的處境,究竟我會怎樣做。

稅項驅投資者 房屋供應續增

如果我預計樓價將呈平穩走勢,相信我也不會賣樓,因為租樓會提高生活成本。長遠來說,租金支出始終會抵銷賣樓帶來的利潤。所以如果我預期樓價會下跌,我才會考慮賣樓。據地產代理表示,自從買家印花稅措施推出以來,內地買家大減。另一方面,最近政府增加了從價印花稅,使投資客的交易成本大增,打擊了這類買家的需求。所以,相信現時上車盤的需求主要是來自用家。

按揭利率是決定用家的購房需求的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早前美國聯儲局在不再承諾維持低息至少到2015年年中,反而將利率目標與失業率及通脹掛鈎。這意味着,如果美國經濟持續好轉,以及通脹上升,聯儲局很有可能會早於預期加息,進而會使香港的H按息率上升。

另一方面,香港的房屋供應在未來幾年會不斷增加。根據運輸及房屋局的資料(截至去年第四季末),未來3至4年的潛在新供應會多達6.7萬個單位,遠較2009至2012年4年間的落成量4.01萬個單位為高。根據媒體報道,不少地產發展商正加快推盤計劃,例如長實就打算在今年內推售多達4,000個單位。

美加息雖關鍵 時機步伐難預測

總的來說,在一手私人住宅供應上升和需求有可能下跌的情況下,樓價再上升的空間似乎不大。至於樓價會否有較大的調整,相信很視乎美國息口的走勢。2月底時,美國聯儲局公布1月議息會議紀錄,引發市場開始憂慮美國聯儲局會提早退市,這在幾個月前是難以預見的。

去年9月中,聯儲局才推出新一輪量化寬鬆措施,而到12月中時,再宣布擴大資產收購計劃。由此可見,美國聯儲局的貨幣政策走向可以變化得很快。不過,即使如此,也很難斷定美國聯儲局快將加息,以及加息的速度會很快。

因此,如果我是只有自住物業的業主,是很難作出賣樓的決定,除非樓價走勢出現明顯的轉向。所以我預期,二手住宅的供應量在短期內應不會大增。

(刊於2013年3月5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樓價未見轉勢 二手盤源難增》)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我們可如何面對殘酷現實?


愈來愈感覺到,在香港生活,就算要求不高,開支也不小。特別是當結婚時,花一大筆支出似乎是無可避免。根據生活易網站去年所作的調查顯示,香港新人的平均結婚開支就達28.2萬元。生兒育女的話,又要為如何負擔教育費、子女生活開支等而煩惱。
港人期望愈大 失望愈大
 
另一方面,房價又那麼高,買了房子後很可能要長期地將大部分的收入用作償還房貸。早前在網上流傳的一篇「21世紀,月薪三萬元的港人」文章,故事主角由於要擺酒和買樓,慨歎「連翠華都吃不起」。雖然這不一定是真實的故事,但廣受流傳,看來得到不少香港人的認同。
我認為,成家立室的開支大,就是香港人要面對的殘酷現實。我看不到上述現象在短期內有任何改變的理由。我們不要做樂觀主義者,期望像上世紀7080年代大部分香港人生活素質皆提高的景象會再回來,否則只會失望。這是我看過著名企管書《Good to Great》裏的「史托克戴爾(James Stockdale)」的故事後,所學到的做人道理。
史托克戴爾是在越戰期間,在越共戰俘營被囚禁的一個美國軍官。作者問史托克戴爾,在戰俘營被囚禁的人中,「哪一種人通常無法堅持到最後?」他說,是樂觀主義者(optimists),因為他們總是期望在短期內被釋放,但經歷了預期多次落空後,不少人因心碎而死。
 
開源節流 還須力保健康

史托克戴爾接着說,他從這個經驗中學到了很重要的教訓,就是你不能混淆下列兩件事:一方面,你需要懷有最終能取得最後勝利的信念;但另一方面,你要以紀律去面對殘酷的現實。根據書中所述,史托克戴爾挑起戰俘營指揮官的重任,既要和越共周旋,又要盡一切努力,幫助更多的戰俘不至於崩潰並設法存活下來。最後他在被囚禁8年後才被釋放。
 
Good to Great》作者將史托克戴爾這種二元心態為「史托克戴爾矛盾」,認為這是卓越企業的一個重要特質,相反,一般企業面對殘酷現實之時,很多時會相信困境很快會過去,不肯積極地改變策略來迎接改變。到了他們認知到困境會持續之時,才作改革,就為時已晚,因為大局已定。
 
我認為,一般香港人面對成家立室開支大的問題,要積極去開源節流。不過,我明白,大家不一定有很大的空間做上述的事情。所以我反而想提出,我們要努力做自己能力範圍內可控制的事,如多做運動、早睡早起、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等,以保持身體健康。畢竟,身體健康是應付殘酷現實的最基本條件。


 (刊於2013年1月28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香港生活逼人 律己奮戰抗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