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為何工作北移是打工仔的一大威脅?


當女醫生向曾特首抱怨未能在港島置業的時候,我估計有很多人在關心一個更基本的問題——自己能否「保住份工」,因為我們正開始面對來自內地的激烈競爭。

內地工資平 工作北移成趨勢

從前我一向都知道內地人工資比我們便宜多了,但那種競爭的壓力仍很遙遠。然而,最近情況好像有了改變。我聽到一些企業搬遷部分在港的部門到內地。經營中小企的朋友最近開始聘請一些內地人從事客戶服務的工作,還大讚他們「價廉物美」。從事IT工作的朋友慨歎,香港人不能再做相對低層次的程式編寫工作,因為這些工作可以留給月薪2,000至3,000元內地人幹,香港人只有從事技術要求較高的監控程式質素工作。

雖然我未能蒐集到具體的數字去反映過去一、兩年有多少工作搬到內地,但是當愈來愈多朋友談到類似的情況時,我很難不相信這不是未來幾年的趨勢。而且,似乎從事各行各業的人也會受到影響。如果要嘗試為上述的現象作一個解釋,我想可能是內地人的工作能力和我們的拉近了,更可能已到了一個臨界點了。30年前,內地工人開始取代香港人從事製造業工作。今天,內地人開始有能力接收香港人幹的後勤工作。

過去幾個月,我在此專欄探討過幾個應對方法,包括轉行當公務員,北上發展,從事服務高端消費者的工作,考取內地的專業資格,甚至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為錢而工作」。其實,除此之外,我還想向大家提出一個比較進取的建議:接收發達國家的人的工作來做。

香港人均稅後淨收入 不算高

工作北移成為趨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內地人的工資跟我們的相差太遠了。畢竟,在香港聘請一個大學畢業生的工資,在內地可以請3至4個同等學歷的人。不過,我發現原來香港人的工資在全世界來說不算是最高。根據瑞銀公布的「2009價格及收入」研究報告,香港人均稅後淨收入位列全球第37位,為全球收入最高的蘇黎世人的一半以下。所以我在想,既然內地人可以接收我們的工作,為何我們不能接收發達國家的人的工作?那麼,我們的收入還會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呢。

接下來的問題是: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可以怎樣做?會受甚麼條件限制呢?要付出甚麼代價?有甚麼現成的例子可供參考?希望下次再談。

(刊於2009年12月7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港人保飯碗 接發達國工作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為何大學畢業成為專業人士未必能獲取中產生活?


很多朋友在選擇工作時,也看重出路和前途,而將其他考慮放在較後的位置。記得有不少從事會計的朋友都曾跟我抱怨,其工作需要經常加班,因而失去不少私人時間。但此職業卻對自己將來的出路較有保障,故決意堅持。

但最近,港交所發出了一份被認為對會計界影響深遠的諮詢文件,諮詢有關接受在港上市的內地註冊公司採用內地的會計及審計準則以及聘用內地會計師事務所,並希望在明年實行。有論者認為,如果此建議最後能獲通過,香港會計師事務所現時的H股上市公司審計工作會很容易被內地同業搶去。到時候,香港對會計師的需求將大幅減少。

憂會計專業 面臨內地競爭

也許大家會認為,上述論者無限上綱,過分擔憂此措施的影響。但坦白說,當我第一次聽到這新聞,我是有點意外的。我沒有想到,香港會計師在審計方面其中一項最「屈機」的優勢是如此容易因交易所條例的更改而失去。我更想不到,專業人士也開始要直接面對內地同業的挑戰。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象徵意義的轉變。看來,面對來自北方的競爭,獲取中產生活的難度愈來愈大了。

一向認為作為大學畢業生,如果想獲取中產生活,風險最低的方法是成為專業人士(從商的風險在於仕途不一定順利),而在專業界別中,以會計界和教育界的入行門檻最低。因為跟法律界、醫療界和工程界不同,要成為會計師和教師,你在大學讀的本科不一定是會計或教育,分別只需考專業考試和讀教育文憑便可。再者兩專業每年有相對多空缺吸納新人。

然而,工種北移的現象在專業界別也開始出現了。過去10年,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被譽為是「有前途」或「經濟支柱」的行業的職位出現求過於供,先是資訊科技界,然後是貿易業、物流業。下一個行業會是會計界嗎?其實,過往「大學畢業後成為專業人士,然後過中產生活」那種想當然式的美夢是否已成空?為了提升競爭力,我有不少朋友開始向獲取內地的專業資格之路進發,例如參與中國註冊會計師的考試、修讀內地大學的法律課程等。

可是,為了獲取相對富裕休閒的生活,為何我們好像需要比上幾代人付出更大的代價?這是否值得呢?

既然代價大了,我反而在想,我們應否像過去幾代香港人那樣,將追求物質生活的改善放在第一位?相反,我們應否更忠於自己,正如股神巴菲特經常鼓勵年輕人「做你喜歡做的事,不要為錢工作?」就算達不到上述的理想,也許我們可以退而求其次,多放些時間與家人相處。

(刊於2009年10月19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大學畢業=中產生活 美夢成空

2009年9月7日 星期一

香港經濟發展有什麼機遇?


看到從事貿易行業的朋友自去年被裁以後,到現在仍找不到工作。反觀,從事教育工作的朋友不僅沒有受金融海嘯影響,今年仍獲加薪。我不禁慨歎,當初決定投身的行業原來對於個人事業發展如此重要。

今天,香港的金融業在亞洲仍處領導地位。但我應否提議那位仍在待業的朋友轉投此行業呢?需知道任總最近說,香港能否維持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決定權不在我們手裏。

事實上,香港一向對其經濟發展都是沒有主導權的。最近出版的《香港經驗》一書中,經濟學者曾澍基指出,「處於中西夾縫之中,香港的經濟發展和長期波動,主要是由外在變遷所引起;內部的舉措或回應,往往只產生中短綫的影響。」50年代,受着內地政權交替的影響,大量資金、勞工和技術南來,促使香港由轉口港轉型為製造業基地。70年代,香港政府嘗試將「工業多元化」,但後來內地的改革開放政策,卻推動香港工業往珠三角轉移,也同時刺激了服務業在香港的發展。

港軟件優勝 高端消費俏

看到這裏,我不禁有點迷失。最近中央政府宣布要推動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那麼,香港的金融中心怎麼辦?受金融業帶動的其他行業怎麼辦?

我們還很年輕,未來幾十年仍要打工,也要早作打算。究竟我們應該留港,還是北上發展?

為了說服自己留在香港工作和生活,我大膽地作出以下樂觀的想像。未來,香港會成為廣東省的富裕階層,甚至是中產階級的聚居地。

這是因為香港是廣東省中最理想的生活地點。盡管香港的居住環境可能比內地某些地方還差,但其軟件仍遠勝內地。香港的治安好,即使深夜獨自在街上走還是很安全;香港的食物安全制度值得信任;香港有相對內地完善的公立醫療制度,提供相對內地為高的醫療服務質素,當我們患病而要進醫院時,不會因為手頭上沒有現金而被拒入住。

廣深港高速鐵路會在6年後落成,到時由香港到廣州只需50分鐘。港珠澳大橋會在7年後建成,到時由香港到珠海只需45分鐘。珠三角將會形成了一小時生活圈。可以想像,隨着愈來愈多富裕的內地人移居香港,以高端消費者為對象的服務和產品將會有一定的需求。而相關的產業如地產業、零售業、飲食業、私人銀行業等應會繼續興旺。如是者,我們大可安心留港建港了。

(刊於2009年9月7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建中產生活圈 港吸內地富戶

2009年7月20日 星期一

打工仔應如何面對北上工作?


上月看過一集關於「北上工作」的《鏗鏘集》後,我想了很多。節目訪問3個不同遭遇的年輕人,訴說着北上工作的體會。對我這一代人來說,北上工作是一個一定要面對的抉擇。

港市場飽和 內地發展空間大

不難明白,香港市場飽和,甚至萎縮。相對下,各行各業在內地還是有比較多發展空間。近幾年,香港企業加快進軍內地市場,我有很多朋友便被派往內地工作。

今時今日,除非你是在政府、教育或社福界工作,否則,我們總有機會回內地工作。分別在於北上的頻繁程度,是一個月數天、一周數天、還是長駐內地;另一分別在於工作地區,是位於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東三省,還是中西部。

為爭取在內地工作機會,節目中一位受訪者不惜降低工資,接受與內地人同等待遇。他憑着國際視野,對細節的執着等優勢,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發揮機會。我的朋友自往內地工作後,升職加薪的速度比在香港時快。更有些朋友下屬多達十幾人,得到在香港工作十多年可能也未必有的管理經驗。

工資較高 港人憂很快被淘汰

雖說如此,我也有很多朋友,對北上工作還是比較抗拒。他們害怕不習慣內地工作文化,特別是應酬飲酒文化。再者,他們不想離開家人和朋友,跟伴侶分隔異地。

其實,回內地工作是否就代表前程錦繡?也未必。不止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們計劃在內地工作幾年,得到一定經驗後,回香港發展;原因是他們擔心很快會被淘汰。畢竟香港人在內地的工資通常比同級的內地人為高,從老闆角度,多用內地員工還是較實惠和合乎企業長遠發展。始終港人的強項是其先進經驗和技術,內地人遲早也學會。但港人缺乏在內地工作較着重的「關係」,因跟內地人成長背景和文化不同,難於重新建立。

話說回頭,跟上一、兩代香港人不同,我們遲早也會失去可選擇留港工作的權利。無論北上工作是好是壞,我們總得要面對。

我在想,若要回內地,最理想的工作地區一定是廣東省。那麼我們不需要在生活方式上作太大改變,可在周六和周日回港與家人和朋友相聚。再者,廣東鄰近香港,那裏的人在文化上跟我們比較相近,相信我們較容易與他們溝通和合作。當然,我們時刻也要自我增值,保持競爭力,以增加謀生空間。

(刊於2009年7月20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北上工作 青年應如何面對?

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為何打工仔應考慮投身公務員?


最近跟朋友聊天,話題總離不開就業情況,例如自己的工作愈來愈唔穩陣、一些朋友要放無薪假或被公司裁掉、找工有多困難等。事實上,自從金融海嘯爆發後,我有很多朋友被裁員,今日又多了一個了。

跟之前幾年的情況不同,今次不少朋友花了幾個月還未找到合適的工作。現時市場上的職位空缺仍然少之又少。雖說近期股市大幅反彈,但經濟好像還未復甦,就業市場似乎不會在短時間內會好轉吧。

企業凍招聘 政府續請人

我問朋友,如果我不幸被人炒掉,可以怎麼辦?他說,你可以轉行嘛。你畢業後工作只有幾年,還是可以重新開始吧。

我回應說,那裏會有空缺呢?現時差不多所有行業都在收縮,大部分企業均傾向凍結人手。消息靈通的他答道,你不妨多留意一下政府職位的廣告,最近也有不少朋友找到政府工呢。

的確,我想我們是時候考慮政府工了,雖然好像有點遲,畢竟競爭愈來愈激烈,不像過去幾年般容易入職。而有趣的是,從前我們都對政府工不太感興趣。我們從前會認為,政府機關論資排輩,作風較官僚,工作難有發揮機會,加薪的速度又慢。

成家立室後 首重工作穩

年輕人應該要到商界闖一闖,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嘛。不過,時移世易,我們老了,開始厭倦沒完沒了的工作、不停提高的工作要求、經常轉變的工作內容等。

你可能會罵我無志氣和短視吧。可是,當你開始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相信會比較盼望生活和工作可以較穩定。能找到一份夠餬口、不易被裁員和減薪、能準時收工的工作,已很足夠了。

無疑,金融海嘯改變了我們的生涯規劃。我們原以為可以在商界工作幾年後,確立自己在該行業謀生的競爭力,然後買樓、結婚、生仔。可是現在,我們隨時會面臨失業,而又不能在短時間內找到工作的困境。

理財轉保守 增值迎競爭

面對不確定的環境,我想我們要作一些改變。我們在理財方面應該要保守一點,盡量減低開支,非必要時也不要買樓,以保留充足的現金。另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內地同胞難以跟我們競爭的謀生技能。畢竟,內地一年就有600多萬人畢業,平均月薪也只是2,000至3,000元人民幣。以我們現時收的工資,是可以在內地聘請一個擁有幾年管理經驗的經理級人馬;要直接跟他們競爭是愚不可及的事。

但實際上,我們可以怎樣做?我想,投身公務員行列可能是其一,畢竟成為公僕的其中一個資格是要有香港身份證。

(刊於2009年6月15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投身公務員 海嘯救生圈?

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為何金融業和貿易物流業面臨著重大的挑戰?


我畢業於03年,那年頭是沙士後期,找工作仍十分困難,月薪低至五、六千元的職位也有很多人爭奪。幸好,香港鄰近的是號稱“世界工廠”的珠三角,受惠於全球貿易一體化,正是欣欣向榮。也同時帶旺了香港的貿易及物流行業,吸納了不少我的朋友從事相關工作。

到了05-08年,金融業火爆,無論是零售銀行、商業銀行、甚至是投資銀行,也前所未有的大量招攬畢業生加入。更甚的是,本來已投身貿易及物流行業的朋友,也因種種原因,轉投金融界工作。

「好穩陣」行業 亦現栽員潮

09年的今天,似乎時代正在逆轉。我們原以為“好穩陣”、“可以長做長有”的行業都面臨著重大的挑戰。而我甚至懷疑,這兩個行業能否支撐現時這樣大規模的就業人口?更擔憂裁員潮何時才能完結?

首先講一講金融業。由於金融機構在過去幾年依靠出售基金、如迷你債券之類的結構性金融產品,賺取大筆利潤,便大開分行,增聘人手,以擴展個人理財業務。可是,自雷曼迷債事件後,不少投資者對此類金融產品的信心受到沉重的打擊。也因此,在過去幾個月的銀行裁員潮,個人理財業務部正正是重災區。

再看貿易及物流行業。國家的產業升級政策和全球貿易萎縮直接或間接導致了近期中國沿岸省份的大量工廠倒閉。廣東省正是重災區。因此香港貿易企業的生意大幅減少,正鬧裁員潮。

之所以說問題是結構性,是因為我認為即使經濟復甦,工種未必會回升至之前的數目。

就以銀行的零售銀行業為例,經過雷曼事件之後,香港人會再像前幾年般大舉購買銀行的金融產品嗎?另一方面,珠三角已倒閉的生產低增值產品的工廠會重開嗎?而香港在海運方面流失予深圳的生意會回流嗎?

中小企省成本 工種北移

也許我們應該要有心準備,以目前的形勢來看,能制造大量就業機會的新工種未必會在短期內出現。而我更擔心的是,很多服務業企業為了進一步節省成本,正進一步把低技術工的工種北移。過去只有大企業做,但現在連中小企業也開始有所行動。這是由於現時企業開源很難,唯有集中力量去節流。基於香港人和內地人的工資仍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將工種北移就是其中一個好方法。所以我相信,這些工種北移了就不容易回來。

也許我們應該祈求新的泡沫快些出現,那就可以吸納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會否就是最近經機會提出的六項優勢產業呢?

(刊於2009年5月4日《香港經濟日報》,刊登時的標題為《經濟結構問題 年輕人難找工作